跳到主要内容

18

俱存品第二 [四]谛论

论四谛之意义和十二缘起支之关系。

圆满论因缘

诸比丘!如是四是如、不虚、不异。何为四?

诸比丘!“此是苦”者,是如、不虚、不异。“此是苦集”者,是如、不虚、不异。“此是苦灭”者,是如、不虚、不异。“此是顺苦灭道”者,是如、不虚、不异。诸比丘!如是四是如、不虚、不异也。

如何苦是依如之义而为谛?苦者有四之苦义而为如、不虚、不异。[即]于苦是有害之义、有为之义、烦热之义、变坏之义。于苦是有如是四之苦义而为如、不虚、不异。如是苦者,依如之义而为谛。

如何集是依如之义而为谛?于集有四之集义而为如、不虚、不异。[即]于集有存续之义、因缘之义、合之义、障碍之义。于集有如是四之集义而为如、不虚、不异。如是于集依如之义而为谛。

如何灭是依如之义而为谛?于灭有四之灭义而为如、不虚、不异。[即]于灭有出离之义、离之义、无为之义、不死之义。于灭有如是四之灭义而为如、不虚、不异。如是灭依如之义而为谛。

如何道是依如之义而为谛?于道有四之道义而为如、不虚、不异。[即]于道有出离之义、因之义、见之义、增上之义。于道有如是四之道义而为如、不虚、不异。如是道依如之义而为谛。

以几何之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?以四行相四谛是同一通达:[即]是如之义、无我之义、谛之义、通达之义。如是以四行相四谛是同一所摄。同一所摄者是一性,以通达一智、一性,故四谛为同一通达。

如何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?以四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:苦之苦义是如之义,集之集义是如之义,灭之灭义是如之义,道之道义是如之义。如是以四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。同一所摄者是一性,而通达一智、一性,故四谛为同一通达。

如何依无我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?以四行相依无我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:苦之苦义是无我之义,集之集义是无我之义,灭之灭义是无我之义,道之道义是无我之义。如是以四行相依无我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。同一所摄者是一性,通达一智、一性,故四谛为同一通达。

如何依谛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?以四行相依谛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:苦之苦义是谛之义,集之集义是谛之义,灭之灭义是谛之义,道之道义是谛之义。如是以四行相依谛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。同一所摄者是一性,通达一智、一性,故四谛为同一通达。

如何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?以四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:苦之苦义是通达之义,集之集义是通达之义,灭之灭义是通达之义,道之道义是通达之义。如是以四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。同一所摄者是一性,以通达一智、一性,故四谛为同一通达。

如何而四谛为同一通达?无常者是苦,无常、苦者是无我,无常、苦、无我者是如。无常、苦、无我、如者是谛,无常、苦、无我、如、谛为同一所摄。同一所摄者是一性,而以通达一智、一性,故四谛为同一通达。

以几何之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?以九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:为如之义、无我之义、谛之义、通达之义、通智之义、遍智之义、断之义、修习之义、现证之义。如是以九行相四谛为同一所摄。同一所摄者是一性,以通达一智、一性,故四谛为同一通达。

如何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?以九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:苦之苦义是如之义、集之集义是如之义、灭之灭义是如之义、道之道义是如之义、通智之通智义是如之义、遍智之遍智义是如之义、断之断义是如之义、修习之修习义是如之义、现证之现证义是如之义。如是以九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。同一所摄是一性,以一智通达、一性,故四谛为同一通达。

如何而为依无我之义……乃至……依谛之义……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?以九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:苦之苦义是通达之义,集之集义是通达之义,灭之灭义是通达之义,道之道义是通达之义,通智之通智义是通达之义,遍智之遍智义是通达之义,断之断义是通达之义,修习之修习义是通达之义,现证之现证义是通达之义。如是以九行相依通达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。同一所摄是一性,以通达一智、一性,故四谛为同一通达。

以几何之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?以十二行相四谛为同一通达:[即]如之义、无我之义、谛之义、通达之义、通知之义、遍知之义、法之义、如之义、所知之义、现证之义、触接之义、现欢之义。如是以十二行相四谛为同一所摄。同一所摄者是一性,以通达一智、一性,故四谛为同一通达。

如何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?以十六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:苦之害义、有为之义、烦热之义、变坏之义是如之义、集之存续义、因缘之义、合之义、障碍之义是是如之义、灭之出离义、离之义、无为之义、不死之义是如之义、道之出离义、因之义、见之义、增上之义是如之义。如是以十六行相依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。同一所摄者是一性,以通达一智、一性,故四谛为同一通达。

如何而依无我之义……乃至……依谛之义、通达之义、通知之义、遍知之义、法之义、如之义、所知之义、现证之义、触接之义、现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?以十六行相依现观之义四谛为同一通达:苦之害义、有为之义、烦热之义、变坏之义是现观之义、集之存续义、因缘之义、合之义、障碍之义是现观之义、灭之出离义、离之义、无为之义、不死之义是现观之义、道之出离义、因之义、见之义、增上之义是现观之义。如是以十六行相依现观之义四谛为同一所摄。同一所摄者是一性,以通达一智、一性,故四谛为同一通达。

于谛有几何之相?于谛有二相:有为相、无为相。于谛有如是之二相。

于谛有几何之相?于谛有六相:于有为之谛知生、知衰坏、知住之异;于无为之谛不知生、不知衰坏、不知住之异。于谛有如是之六相。

于谛有几何之相?于谛有十二相:于苦谛知生、知衰坏、知住之异,于集谛知生、知衰坏知住之异,于道谛知生、知衰坏、知住之异,于灭谛不知生、不知衰坏、不知住之异。于谛有如是之十二相。

四谛之中几何是善、几何是不善、几何是无记?集谛是不善,道谛是善,灭谛是无记,苦谛是或善或不善,或无记。三谛为一谛所摄,一谛为三谛所摄,于依事之力次弟之故。

“或”者,如何而为然?若苦谛不善、集谛为不善者,依不善之义二谛被摄为一谛,一谛被摄为二谛。若苦谛善、道谛是善者,依善之义二谛被摄为一谛,一谛被摄为二谛。若苦谛是无记、灭谛是无记者,依无记之义二谛被摄为一谛、一谛被摄为二谛。如此“或”者[可如此言]。三谛被摄为一谛,一谛被摄为三谛,于依事之力次第之故。

诸比丘!昔我未现等正觉于菩萨时,生如是念:“色之味者何?过患者何?出离者何?受之味者何?过患者何?出离者何?想之味者何?过患者何?出离者何?行之味者何?过患者何?出离者何?识之味者何?过患者何?出离者何耶?”诸比丘!此时,我生如是念:“以色为缘而生喜、乐者,此乃色之味,色是无常、苦、变坏法,此乃色之过患,于色调伏欲、贪,断欲、贪者,此乃色之出离。以受为缘……乃至……以想为缘[……]以行为缘[……]以识为缘而生喜、乐者此乃识之味,识是无常、苦、变坏法者,此乃识之过患,于识调伏欲、贪,断欲、贪者此乃识之出离。”

一〇

诸比丘!如是以此未如实知通五取蕴之味为味,过患为过患,出离为出离之间,诸比丘!我于天魔、梵世、沙门、婆罗门、天、人之诸生,未确认现证无上正等觉。诸比丘!如是以此如实知通五取蕴之味为味,过患为过患,出离为出离时,诸比丘!我于天魔、梵世、沙门、婆罗门、天、人之诸生确认已现证无上正等觉。又复智、见生,[谓]“于我心解脱不动,此为最后之生而无后有。”

一一

言“色为缘而生喜、乐者,此是色之味”,断之通达是集谛。言“色之无常、苦、变坏法者,此是色之过患”,遍智之通达是苦谛。言“于色调伏欲、贪,断欲、贪者,此是色之出离”,现证之通达是灭谛。于此之三处,见、思、语、业、命、精进、念、定修习之通达道谛。言“以受为缘……乃至……以想为缘[……]以行为缘[……]以识为缘而生喜、乐,此是识之味”,断之通达集谛。言“识之无常、苦、变坏之法,此是识之过患”,遍智之通达苦谛。言“于识调伏欲、贪,断欲、贪,此是识之出离”,现证之通达灭谛。于此之三处,见、思、语、业、命、精进、念、定修习之通达道谛。

一二

“谛”者,是依几何之行相为谛?依三行相为谛:寻求之义、摄持之义、通达之义。

如何是依寻求之义为谛?“老死以何为因缘、以何为集、依何而生、依何而出生?”如是依寻求之义而为谛。“老死以生为因缘、以集为生、依生而生、依生而出生”,如是依摄持义为谛。了知老死,了知老死之集,了知老死之灭,了知顺老死灭之道,如是依通达义为谛。

“生以何为因缘、以何为集、依何而生、依何而出生?”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。“生是以有为因缘、以有为集、依有而生、依有而出生”,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。了知生,了知生之集,了知生之灭,了知顺生灭之道,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。

“有是以何为因缘、以何为集、依何而生、依何而出生?”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。“有是以取为因缘、以取为集、依取而生、依取而出生”,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。了知有,了知有之集,了知有之灭,了知顺有灭之道,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。

“取是以何为因缘、以何为集、依何而生、依何而出生?”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。“取以渴爱为因缘、以渴爱为集、依渴爱而生、依渴爱而出生”,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。了知取,了知取之集,了知取之灭,了知顺取灭之道,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。

“渴爱是以何为因缘、以何为集、依何而生、依何而出生?”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。“渴爱以受为因缘、以受为集、依受而生、依受而出生”,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。了知渴爱,了知渴爱之集,了知渴爱之灭,了知顺渴爱灭之道,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。

“受是以何为因缘、以何为集、依何而生、依何而出生?”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。“受以触为因缘、以触为集、依触而生、依触而出生”,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。了知受,了知受之集,了知受之灭,了知顺受灭之道,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。

“触是以何为因缘、以何为集、依何而生、依何而出生?”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。“触以六处为因缘、以六处为集、依六处而生、依六处而出生”,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。了知触,了知触之集,了知触之灭,了知顺触灭之道,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。

“六处是以何为因缘、以何为集、依何而生、依何而出生?”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。“六处以名色为因缘、以名色为集、依名色而生、依名色而出生”,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。了知六处,了知六处之集,了知六处之灭,了知顺六处灭之道,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。

“名色是以何为因缘、以何为集、依何而生、依何而出生?”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。“名色以识为因缘、以识为集、依识而生、依识而出生”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。了知名色,了知名色之集,了知名色之灭,了知顺名色灭之道,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。

“识是以何为因缘、以何为集、依何而生、依何而出生?”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。“识以行为因缘、以行为集、依行而生、依行而出生”,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。了知识,了知识之集,了知识之灭,了知顺识灭之道,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。

“行是以何为因缘、以何为集、依何而生、依何而出生?”如是依寻求之义为谛。“行以无明为因缘、以无明为集、依无明而生、依无明而出生”,如是依摄持之义为谛。了知行,了知行之集,了知行之灭,了知顺行灭之道,如是依通达之义为谛。

一三

老死是苦谛,生是集谛,二之出离是灭谛,灭之了知是道谛。生是苦谛,有是集谛,二之出离是灭谛,灭之了知是道谛。有是苦谛,取是集谛,二之出离是灭谛,灭之了知是道谛。取是苦谛,渴爱是集谛,二之出离是灭谛,灭之了知是道谛。渴爱是苦谛,受是集谛,二之出离是灭谛,灭之了知是道谛。受是苦谛,触是集谛,二之出离是灭谛,灭之了知是道谛。触是苦谛,六处是集谛,二之出离是灭谛,灭之了知是道谛。六处是苦谛,名色是集谛,二之出离是灭谛,灭之了知是道谛。名色是苦谛,识是集谛,二之出离是灭谛,灭之了知是道谛。识是苦谛,行是集谛,二之出离是灭谛,灭之了知是道谛。行是苦谛,无明是集谛,二之出离是灭谛,灭之了知是道谛。

老死是苦谛,生或苦谛或集谛,二之出离是灭谛,灭之了知是道谛。生是苦谛,有或苦谛或集谛,二之出离是灭谛,灭之了知是道谛……乃至……行是苦谛,无明或苦谛或集谛,二之出离是灭谛,灭之了知是道谛。